(天氣超棒的,看到了由中央山脈的幾座山峰相連在一起的「聖稜線」,冬天山頂積雪格外顯眼)
跟同學們一起出去觀霧玩,雖然車程蠻長的,但是在走巨木步道的時候真的得到蠻大的感動
自己不是很常到大自然踏青的人,所以一點也不想錯過這樣難得出遊的時間
早上明析牧師就耳提面命了好多部分:
等一下!很危險。要小心!看看前方吧!看看旁邊吧!
等一下!那是你的想法!按照我的旨意去做吧!
等一下!不要不平不滿。感謝吧!
等一下!再次看看有沒有東西忘了帶吧!
等一下!很危險。要小心!
等一下!花心思在健康上吧!
等一下!小心駕駛吧!不要打瞌睡!
在走觀霧的巨木步道時,有安排了一個小任務,每個人要在過程中把抽到的任務內容完成
我抽到的是要造句
若……就會活,以及
等一下……的造句
為什麼要造「等一下……」的句子呢?
雖然乍聽是很普通、很生活化的句子,但是在今年年初禮拜當中聖子主說出了這句話背後的含義
“聖子會說「等一下」來呼喚,然後會「具體地」說話。
因此,若觀察「自己的思考、行為和立場」,就能體會到聖子為什麼會喊說「等一下」。"
“若在「心中」聽見聖子在凡事上說「等一下!」的聲音,
就停下<所走的路>、
停下<所做的事>、
停下<自己的想法>、
停下<自己的行為>,然後配合聖子的想法來行動吧!"
站在人的立場來思考,等一下也是非常重要的句子,因為度過每天生活時,很容易陷入在事情中,反而沒有思考目標、以及做這件事情的意義,被時間追趕下倍感壓力或是對未來覺得迷惘,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所以做事情之前,稍微等一下,再次確認主在這件事情的旨意,以及自己的目的,再去做,效果都會好上許多。
或是每天、每週、每個階段給自己一些時間,稍微等一下,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呢?
有沒有必要做這件事情呢?
有沒有問題、風險呢?
而且自己做過造句的作業時,因為這些句子都是符合自己生活體驗的句子,所以在度過生活、做事情的時候,這些句子就很容易浮現在腦中,真的是很實體的實踐方式,幫助自己在每個當下都能確認到底是用自己的想法來做,還是用聖子的想法來做呢?
在山行的時候,分享了總會長牧師在紐西蘭的故事,有一天牧師帶著弟子們去看當地最有名的神木(不確定是不是Tane Mahuta(毛利語:森林之王)查證中),遠遠地看到那棵神木時,牧師就請大家猜猜看這棵樹需要幾個人才能夠環抱,大家猜了幾個數字,但是都猜錯,之後再往前走了幾分鐘走到巨木底下,牧師請了男生出列試著測量看看需要幾個人才能環抱這棵巨木,比起大家想像的,神木還要大上許多,所以都沒有人猜中。
透過這件事情牧師就分享:遠遠看是感受不到巨木的雄壯,大人物也是如此,要靠近才能夠體會其偉大,大山大人物,雖然遠遠認知是巨木,但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判斷而已,靠近的時候就會發現神木是超乎自己想像的巨大,大人物也是這樣子,要靠近才能夠感受。
在走森林步道的時候真的很深的感受到這個部分,遠遠的看見這個巨木時,有來過的人就告訴大家:巨木在那邊
大家還一度認不出來:在哪裡?在哪裡?
但是走到神木底下時,真的被震驚的說不出話。
觀霧最大的神木是一號神木(紅檜爺爺),樹齡一樣是兩千歲
想到聖經中的耶穌也是這樣子,有許多人應著跟耶穌接觸、見面的關係,生活被翻轉了過來,傷殘患病的人得到醫治,死人復活,思索已久的人生問題得到解答,因為靠近的關係所以活了過來,不過在肉體之上,想法的靠近是更根本的,有時候只是看到大人物的外表、穿著、行為就按照自己的主觀來斷定、甚至批評,因為不了解其思想,所以無法感受到衝擊、無法體會其價值。
“若靠近就會活。"
靠近的生活看看吧,貼近主來生活的話自己就會活。
在以著自己想法論斷之前,不妨等一下,靠近看看吧,聆聽他所說的話語來生活吧。
自己的山行任務:
若感謝就會活,把負面的想法丟掉吧
若持續去做就會活
若設定目標就會活
若靠近就會活
等一下,唯有紀錄該記錄的事物吧,記錄不該記錄的事物是浪費時間,是跟寶物擦身而過的人
等一下,是因為急著去做所以才很危險的,確認之後再行動吧
等一下,思考之後再去做吧,走得那麼快,沒有主的同在也毫無意義,若是主參與,會像飛的一般奔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