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復活節是每年四月的第二個週日,我記得特別清楚,因為我是在復活節受洗的。
因為耶穌基督是在逾越節被捕,隨後受刑並在三天後復活,而逾越節的時間是在四月第一週(以猶太曆法來計算是春分後的第十四天),所以基督徒將四月的第二週視為「聖週」,並在第二個週日獻上復活節的紀念儀式。
前幾天為了準備復活節、聖餐式,想跟別人索取相關的資料,對方確認之後告訴我:「資料應該是太久以前的,檔案已經找不到了。」
當下得到一個想法:「也不過兩三年的事,竟然就不見了。可是人類史上第一次聖餐式,西元33年的內容到現在都還紀錄的清清楚楚耶。」
對方的反應也很有趣:「那請你查考新約聖經,不要跟我要資料。」
體會到:「屬於神的事物永遠存在。」
因為有旨意的關係,在那個充滿逼迫的年代,使徒們可說是用生命來捍衛真理、用生命來見證救世主在地上的實績。兩千年後的我們依然可以翻閱查考當時發生的事情,因著體會基督的內心、聖三位對於靈魂救援的期盼,而留下滾燙的淚水。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另外一個我對於聖餐式的印象是比較離奇的,高三時我還沒來到現在的教會、也沒有太多涉略聖經,某天從補習班下課走路回家時,遇到了三位韓國女生,她們有一些分工在:一位有一些年紀比較穩重總是默默地在旁邊站著、一位比較親切和善、一位會強硬地跟你灌輸觀念。
除了傳福音之外,她們不斷分享聖餐式的益處,有很多人因著持守聖餐式而得到幫助,她們都是說中文,手上準備了很多聖經的中文教材,而且在路旁直接端出一台影音播放器,看了一些見證影片。
我心想只要順著對方的意走,應該很快就結束了吧,於是便說:「好的,謝謝妳們的分享,有機會我會到教會參與聖餐式的。」
誰知道她們異常的開心:「真的嗎?現在就可以參加聖餐式喔,前面路口右轉的,樓上就是我們教會。」
時間已經是晚上十點了,又要被帶去陌生的地方實在是有點危險,於是我就改口。
「不好意思,可是時間已經太晚了,我不回家,我家人會擔心。」
更絕的是對方的回答:「沒關係,你家中的爸爸不是你的爸爸,你真正的爸爸是天上的父,我們帶你去找天上的爸爸。」
終於折騰了半小時後,她們才讓我離開。可能跟個性有關,我沒有把這件事當成我排斥基督教的理由,也沒有因此厭惡路上傳福音、做問卷、行銷商品的人。
上大學後也是透過在路旁遇到了教會的哥哥,邀請我學習聖經三十個論為前提,在一步步的引導下、相信神、把信仰融入生活,到後來下定決心要成為基督徒。交通大學的校慶是4月8日,取四通八達的意思,那一年的復活節也恰是在4月8日,對我來說真的是意義非凡的一天。更重要的是本來是要在「前一週」4月1日受洗的,但後來為了更充分地準備而延後一週,感謝神,我的屬靈紀念日不是在愚人節。
如何成為屬於 神的人呢?
並不只是要相信 神、擁有信仰,更是要按照聖經的教導、聖三位的期盼來生活,才能夠成為屬於神的人。
那如何學習聖經呢?如何瞭解聖三位的期盼呢?
我在跟鄭明析牧師學習的過程中,體會了這些部分,如今持續地使用這些教導來生活。
“「肉體」是「變化的復活」,「靈」則是「從死亡圈出來到生命圈的復活」,是「隨著肉體的行為而變化成為屬天國度形體的復活」。"~~鄭明析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