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在現在的社會中,人們試圖建立一個,「快速定義人事物」的方法。
「那個人就是……。」
「這件事,就已經……。」
「你不知道嗎?這東西可是……。」
不過很多時候,我們一次也沒真正了解過那件事情,就道聽途說、憑著「推測」,為對方打上了一個「分數」。
“我也常常犯這個毛病。"我必須承認。
我是在跟教授相處的過程中,開始改變自己那偏執想法的。
教授的眼中:一次的嘗試、一次的失敗、一次的失手,就像在千錘百煉的鍛造中,一步步相似於完全的過程罷了。
剛開始我蠻緊張於每次表現如何,深怕被教授誤會,留下負面的印象。
在做研究的過程中,因為不夠嚴謹的關係,所以不小心做出了「乍看很理想」的結果,其實錯誤百出的實驗。我心想教授會不會因此質疑我的基本實作能力呢?有很多負面的臆測。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然而教授卻異常平穩的回答我,並討論了排除問題的方法,他說:「其實我覺得是實驗儀器的問題,要不要用另外一個方法來量測看看呢?」
總是在你來我往的討論過程中,花了半年、一年方能得出一個研究成果。乍看只是在學術史上,不見經傳的小小腳步,但其實是經歷無數的嘗試、探究,最後才能留下腳印,且不會輕易被時間沖散。
對於資訊越來越便利的現代,人們越來越傾向於:「快速地得到差不多的答案、滿足好奇心。」
但我想越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研究的精神、探究的耐心越發地寶貴、有價值。
“丟掉先入為主的想法,去深入地了解一件事的事實、一個人的想法吧。"
這是我想做出的生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