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16年宴會廳瀑布造景工程)
2013年4月,明明已經是春天,韓國下了一場雪。
當時既安靜又激烈地進行著石頭工程,安靜的部分是自從宣布要開始蓋禱告山石頭造景後,沒有任何進一步的消息;激烈的部分是,每年都有特定幾個月份,全韓國、全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湧過來月明洞,必須在預定的時間中把主要工程告一段落,之後只要慢慢善後跟修飾就可以了。
鄭明析牧師聽到聖子說:「把<禱告山>堆得很雄壯吧!」
所以比起其他的石頭造景,禱告山使用的石頭是更大的,每顆石頭都以噸為單位來計算,超過十噸的石頭也不在少數。除了月明洞的志工外,吊車、貨車公司的人也配合著我們的要求進入月明洞。這些大型機具都是「算日」來安排工程的,為了把握時機,因此每次進石頭或進行懸吊時,便會從清晨工作到深夜。
曾經參與工程的台灣人說,四月中下雪時,大部分的人是感到錯愕,不得不暫停工程。有人則是直接哭了出來,因為實在太辛苦了,總算可以緩衝一下。也是從那個時期開始,台灣的弟兄姊妹們聽到建設的過程與故事後,開啟了「大量且固定地」前往擔任建設志工的歷史。同年的暑假,我擔任志工的期間,禱告山還是持續在進行小規模的善後工程,搭配專業的師傅將石頭階梯一步步地安裝上去。
在底下的人要配合吊車,將石板磚吊上去,板磚底下都會墊一個塑膠的棧板,吊起時要用穩定的速度去移動,才不會失去平衡,也要留意風力,不能讓棧板被吹倒。因為重量很重的關係,塑膠的棧板都會裂開,如果只是剛拉起時發出崩裂的聲音還好,但有時候都已經吊到了五六層樓高,才突然發出一聲巨響。石頭造景沒有黏著,完全是靠石頭間互相堆砌而成,除了用碎石子填充外,有一種細緻的土,要幫忙吊車將大量的土裝進麻袋中運給上頭負責施工的人。
比起操勞,比較辛苦的部分是施工過程中的精神壓力、一整天在沒有任何遮蔽物的情況下在大太陽底下照射。
禱告山石頭造景完成後,除了讓大家觀賞外,鄭明析牧師幾乎沒有在證道中提到任何關於禱告山的部分。
直到2014年年末,才透過說明月明洞地形時,讓大家了解聖三位的構想與蘊含在其中的秘密。
聖子說:「禱告山是冠冕。」
爬上附近的山頭,眺望月明洞時,能夠看見整個地勢的變化如同一個寶座,而建設禱告山石頭造景的位置,在碧綠的山巒中,直挺挺的豎立起來。
“<禱告山>是「椅背形像」。
若把<禱告山>看成「椅背」,就能看出<月明洞寶座>。"鄭明析牧師寫下了這樣的內容。
風水命理上有所謂的「紫微垣局」,在紫微斗數中,把天上的星象與神仙的傳說結合在一起,神仙們住在「星宮」中,而星宮中最核心的禁地就是「紫微垣」,這是天帝、天母、太子與負責服侍的眾宮女居住地方。中國的「紫禁城」的「紫」不是真的紫色,而是代表皇帝是順應天命,住在地上的紫微垣裡,所以根據這樣的理念,挑選了「類似」紫微垣局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北京,下圖為根據風水的理論模擬出來的「紫微垣地形圖」。
因為完全地按照神給予的構想去建設的關係,開發月明洞十幾年了,或是對於鄭明析來說,在月明洞待了五、六十年,終於體會到了在這裡所潛在的風水寶地形象。同樣地,我們人也是如此,首先地按照神的構想去造就,在不斷造就的過程中,就會像在地球上發現了如同神寶座一般的月明洞。你也會發現按照聖三位他們形象所創造的「你自己」,所蘊含的寶石、寶藏的模樣與特質。
為此,
人生的石頭造景工程,今天也日夜不停地趕工著。
(至於禱告山石頭造景堆砌的方式、細部的設計理念,以後再寫吧。
牧師說這用數噸巨石所堆砌的拱門是象徵勝利的凱旋門。)
延伸閱讀:打造屬於自己的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