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很逞強的人,不過在交通安全上,則是一點也不願逞強。 也不知道適不適合說嘴,至少到目前為止,還真的沒有遇過行車糾紛或實質的車禍。騎車時的「風險評估」指的是,根據自己的車況、精神、體力,去調整行程,以及決定該不該這樣做。大多數的時候疲憊並不至於讓人睡著,但反應速度會變慢,除了道路速限外,也該根據自已的體力去調整行車速度。
有些人對於自己的反射神經有信心,所以他們選擇了更快的車速,在不違反交通法規的情況下,駕駛人要懂得按照每個當下的狀況去調整行車原則。

研究所時把家裡的老車換掉,趁著新車還新的時候,去了趟環島。此外在小港機場服替代役時,每次放假都得花80~90分鐘,沿著台17海岸線,回到台南去。我在這條路上走過早晨、正午、日落、夜晚、深夜,不知不覺多了很多中距離騎機車的機會。單日最長的一次是當初搬家到北部生活時,騎了八小時從台南到淡水。 雖然平安無事地抵達了,不過必須說是令人後悔的一次經驗,因為車上大包小包,騎車姿勢並不舒服,從早上七八點出發,等於是在日光最充足的時候移動,雖然很安全,但日曬也著實讓人出不消。

以前曾聽鄭明析牧師說過,一位教會長輩要去拜訪其他家庭,結果在路途上發生了交通事故去世,有人想為什麼相信神的人,而且為了傳福音去關心生命,這應當是神喜悅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慘事呢? 然而牧師說,正因為是做重要的事情,所以行車時更要小心,這是人自己的責任。當然神一定會保守,但並不能因此就無視交通規則的行動。為了讓大家在通勤時記得這件事,牧師寫了一組書法:
平生無事故、唯有主與神
後來製成了小卡,可以吊掛在汽車上,也有鑰匙圈的版本,有些人則是收藏在皮夾中。 我也拿過幾組,但畢竟是台灣人,看著韓文也未必能反射地想起韓文的意思,比起那個卡片本身,更重要的是不能忘記『神的話語』,記住神的叮嚀並遵守才是關鍵。比起迷信地隨身攜帶,我選擇在每次旅程時,特別是為了去做重要的事情、為了長途通勤時,反覆地在腦中告訴自己:
越重要、就要越小心!
大學時,一開始教會在學校附近、隨著人數增多,尋覓了更適合的聚會場所而移到市中心去。因而就有許多機會騎車載學弟往返學校和教會,這裡頭浪漫的故事就多得數不清了。
校內的機車停車場跟宿舍有一段距離,大概有10分鐘的步行時間,某天較晚從校外回宿舍,意外看見了一位學生騎車摩托車在停車場比劃了半天,最後從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把機車騎進校園裡。所以後來載學弟時,也偷偷帥了一把,直接騎車送他到宿舍樓下,我再騎回去停車。(這個穿牆術隔一學期就被學校擋起來了)

讀研究所時,人總會有心力交瘁的時候,晚上九點、十點載學弟回學校時,真的很累,止不住哈欠的那種狀態,我會提醒自己放慢車速,大概只有時速二三十,那時的車流也不多,每個路口都順順著走,不要搶快。雖然學弟們木訥,不過應該多少也能察覺出來,精神狀態好、不好時,駕駛的風格是多麽地截然不同。 而印象中大概有兩次,是累到不行時,雖然是我要載他回學校,但我請學弟騎車載我,到了學校後我再自己騎回租屋處。
有的時候教會給人的印象是太急著要給予,而讓對方、受助者感到壓力或是沒自信。並不是初信仰的人就得一昧地仰賴幫助,我想神更喜悅的是,愛神的人彼此扶持。在屬靈上更有感受的人、在處事能力上更有發展的人,可以彼此幫補,沒有孰優孰劣。

在付出愛的路上,我常常忘了自己付出了多少,因為神的愛也時常充滿在我身上,使我沈浸在喜悅當中。關於騎機車的故事,很難獨自成篇,趁著我在漫長的機車通勤時間中,再次想起過去故事時,我把他們寫了下來了。
對「平安上路、平安回家:騎機車的風險評估」的一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