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人有謙讓、不居功的美德,甚至透過貶低自己來展現禮貌。
從學生時期最常見的謙虛詞就是:「考試我沒準備、我沒讀書。」「考運氣才考高分的啦。」
我覺得這不全然是一種心機,有時以本人的標準而言,並沒有做到令自己滿意的程度。就我自己的狀況來說,即便到了大學,仍然會因為沒把握好該拿到的分數而讓心情沈甸甸,而不禁想是不是昨天就該再多幾分鐘讀書、考試當下要多用不同的思路來檢查。
上了教會後,不論是日常的見面,或是弟兄姊妹間的交流——見證分享,是很常見的環節,有時會覺得自己所經歷的事情不足以見證而不敢出口,或只是為了見證而見證一件自己沒有絲毫體會的事情。抑或是明明對某個經歷很有感動,但一想到即便還有人做得比自己好、或是有人經歷了更曲折離奇的事情,便想:「哎呀,這件事也沒什麼好說的。」
我在到目前為止九年多的信仰中,有很多站在群眾前服務的機會,比起說厲害不厲害,我很感謝藉由這些經歷能夠去改變自己拘謹又自卑的個性。仔細觀察、尋找 神在生活中的動工,並針對這些故事與天對話,成為了我跟聖三位之間無價的回憶。從旁人的角度來看,我曾擔心過,我所見證的內容在別人耳中是否相當地刺耳,或厭煩呢?

研究所時,有一陣子蠻常帶弟兄姊妹參觀實驗室,也見證許多關於研究所時發生的事情,教授是在人格上修造很深的基督徒、同一個實驗室有教會的畢業生,除了我以外同學也正在教會中學習聖經、實驗室參照了某教會的空間配置,教授給我預算打造成多功能區,讓專題生、小組會議,甚至休閒睡覺都可以兼容的區域。
但後來我產生了不少屬人的顧慮,連自己有時都會嘟嚷著:「會不會有人聽了之後反感,私底下酸言酸語呢,我是不是該低調一點。」 剛好教會牧師根教會的哥哥們來校園跟人見面,順便也想來跟我打招呼,同行的人也分享了之前聽到關於我研究生活的見證,然而那天我只是打了個招呼,便把大家請去系館的公共區坐著。我跟牧師說了我最近的想法時,牧師笑著說:「很努力、雀躍地見證,這才是你啊,我們還想說你今天怎麼一言一行這麼古怪。」
很多人聽鄭明析牧師的證道時,也常會想,明明是五、六十年前的事情,為什麼牧師還是滔滔不絕地見證著呢?但是仔細想想,一般人遇到幸運的事情,只會在那個瞬間感謝、那一天感謝後就忘記了,正是因為珍惜 神的動工、且 神的動工很龐大的緣故,即使「時隔了五、六十年」,牧師還是像事情「才剛發生一般」地去見證。
謙卑絕對不會是一種惡劣的人格,但如今我更時常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因著謙卑的關係,隨意地看待 神賜下的工作、物質、環境。見證的核心,並不是要彰顯自己的能力,即便所做的事不及旁人,但更重要的是因著話語的智慧、聖三位的靈感,讓我抓住了機會、成就了自己從未想過的功績,或是完成了憑個人之力所不及之事。
也因著見證的體質,如今讓我能珍惜在每一天、每個瞬間 神所賜下的意念與幫助,成為心靈富足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