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有的職位,我已經待了兩年半的時間,因為是第一份科技業的工作,我像個海綿一樣,盡可能地吸收所有我接觸到的知識。
大約第一年過去,雖然技術的推陳出新,我不再是個可以躲在同事背後的新人,越來越多全新的東西,拿到規格書後,就要著手驗證、調校。也接觸了專利研發的東西,把論文跟自己學過的知識應用出來,爽快程度完全不亞於一場大汗淋灕的運動。
我自己的設想是,約莫三年的時候,有機會被調整職等,屆時可以評估是要繼續待著,還是拿著新的頭銜與薪資,到就業市場上尋找新的機會。但這些我只是站在平常人對於職涯規劃的設定,就在近期得到了合作廠商的賞識,詢問我要不要加入他們的團隊。在了解基本的工作內容與優缺點後,我的想法一直在「要不要去」、「會不會錄取」,這兩件事情打轉。
後來跟教會中在外商擔任高階主管的哥哥聊聊,對方不是用下指導棋的方式,告訴我該怎麼處理眼前的問題。而是像一面牆壁,我每次對牆擊球,新的題目會延續著我的回答浮現出來,如此進行約莫一小時,直到本人滿意為止。
過程中,我釐清了自己對於職涯的想像,也發現其實很多事情並不適用於「二分法」,按照如何思考,用信仰角度來說便是,按照如何「用神的想法」思考,會決定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以求職面試來說,得確只有錄取、不錄取,想去、不想去四種結果去組合。但是對談中才突然明白,藉由這次面試機會,我可以檢視自己過去學了哪些東西、了解就業市場需要什麼技能,這些技能我有沒有辦法自學來具備?在我認為的轉職時機來臨之前,我可以具備多少,我願意花時間來具備嗎?這是之後我想走的職涯方向嗎?如果沒有錄取、不想去,有沒有在下半年轉職時機成熟時,我可以具備的知識,或是要調整就業方向的地方?
一連串的想法,全部都是一字一句緩緩地從「我的」嘴巴說出來的,這位哥哥說,好的對談便是如此,他可以連我的專業、我的工作性質都不需要了解,就能一步步引導我找出方向,釐清自己的思緒。這讓本來連提出面試請求都不敢的我,很欣然地丟出履歷,迎向這次考驗。因為是外商,我還在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闖關中,我也不知道最後的結果會如何。光是面試的過程中,我的準備、回答,以及與面試官的互動,這些就足以成為我寶貴的學習養分了。
難道「沒錄取」就不是祝福嗎?
如果我只是陷入在負面的情緒中,我可是會錯過了因著「沒錄取」而產生的價值,忽略了因面試而產生的附加價值;如果「錄取了」,我也要為了領受這份經濟祝福,要在新的職場拿出對應的實力來工作。
“原來,不論有沒有都是祝福。"

那麼,是不是意味著隨便去做就可以呢?反正不論什麼樣的結果,都可以領受祝福。
每一次的事件,都像一次信仰的體適能測驗,考驗信心、愛、過去的實踐、對神的靈感、勇氣、智慧……等等,只有全力以赴,那個測驗結果才有意義。聖三位不是要為我們的表現打分數,個體間去比較,是永遠都比較不完的。是為了讓人更了解自己,並使我們可以更提升層次去做,而賜下了人生的體適能測驗。
“不要擔心,全力以赴去做吧!"
每一個人都是生來就預定要領受祝福的。
對「原來,不論有沒有都是祝福」的一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