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駁二]無關實驗書店:黑暗中的閱讀體驗

【無關 實驗書店】粉絲專頁
營業時間:
星期一 休息
星期二 14:00–20:00
星期三 14:00–20:00
星期四 14:00–20:00
星期五 11:00–22:00
星期六 11:00–22:00
星期日 11:00–20:00

廣告

電影[永不屈服Unbroken]堅持到底,就有希望

永不屈服
這是安潔莉娜(Angelina Jolie)執導的第二部電影,對於喜愛聲光特效、戰爭暴力的觀眾來說,這會是一部令人感到枯燥、難熬的作品。但對於稍微熟悉電影拍攝技法、鏡頭語言的人來說,這是一部拍充滿隱喻、鏡頭美學的作品。 繼續閱讀 電影[永不屈服Unbroken]堅持到底,就有希望

電影[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在最後一次機會「做到」吧!

明日邊界
明日邊界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櫻坂洋的輕小說作品「All You Need Is Kill」,也有改編成同名漫畫(中譯:殺戮輪迴),作者為小畑健(知名作品如:死亡筆記本)。
繼續閱讀 電影[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在最後一次機會「做到」吧!

[心得][閱讀]為自己出征(The knight in rusty armor)

為自己出征
作者:Robert Fisher
是美國著名的劇作家,曾經創作(或與人共同創作)超過四百齣廣播節目和將近千齣的電視節目。他和他的好友,也是好搭檔,亞瑟.馬克斯(Arthur Marx)一同編寫了無數的百老匯舞台劇及電影劇本。

這不是一本新書,週日去校園書局時恰好看到,內容不多,大概半小時就看完了。
本書適合慢慢閱讀,或者是反覆閱讀,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名厲害的騎士,到處拯救公主、殺惡龍、為國王作戰。他穿著閃亮的鎧甲,不過日復一日的騎士生活讓他迷失了自己,與家人遠離,某天他發現自己無法脫下這套鎧甲,輾轉找到了大法師梅林,希望能得到他的幫助。在這之後他踏上了真理之路,途中必須要越過三個城堡沈默、知識、忠勇之城,最後爬上真理之巔。

也許是故事本身不長,所以很多關鍵的訊息,總是放在一兩句對白裡。作者沒有強硬地想要塞什麼觀念給讀者,但就是那一兩句對白,讓人花一段時間去反覆咀嚼。我不是很喜歡中文的引言上用心理學去分析,因為故事本身還是要保留那種耐人尋味的寓意比較好。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騎士自認為自己這些年來努力作戰、拯救公主都是為了別人,但其實這些都是為了自己的虛榮(這種事本人是不會承認的)。踏上真理之路,終於能幫自己挖出問題的瘤了,卻又說是為了別人所以不該走上這條路(藉口就是:萬一怎麼樣……,別人……)。三座城堡的過程中主角明明只待一陣子,出來時卻發現過了很大段時間,實際上改變想法並非立竿見影,光是改變想法、價值觀也是很困難的事,在歲月流逝中不斷掙扎、努力才能成長的。每個階段主角都以為自己得到了嶄新的解放,不過下個階段又挑戰著他的底線。

我喜歡結尾,或許對沒有信仰的人來說有點摸不著頭緒,但對於接觸信仰的人來說,是個耐人尋味的結局。它不是一本新書,很容易在圖書館中取得,推薦這本書,花半小時與主角一起這趟冒險,如果你願意,在忙碌的生活中,也「為了自己出征」來一次真理的冒險吧,丟掉負面的想法、灰心、罪的意識、擔憂,迎接那嶄新發光的自己。

“你正因著<你的行為>而走上「失敗之路」嗎?
你正因著<你的罪>而走上「失敗之路」嗎?
你覺得現在一切都沒用了嗎?
再次轉換方向,按照「主的旨意」去做吧!
如此藉由「你正確的行為」再次走上<成功之路>吧!
但成功的機率是10%。為什麼呢?
因為有你之前思考過、生活過的「既有性」才會如此。
那「既有性」正在掌握你90%的生活,所以很難。
即使辛苦也還是走上生命路吧!"––2016.04.17鄭明析牧師主日證道

電影[擊劍大師The Fencer]交託給你的人生導師

擊劍大師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導演卡拉斯哈洛(Klaus Haro)的電影,上一部是「給雅各神父的信(Letters to Father Jacob)」,春假放映商真的引進很多商業片,不過本片的成就吸引了我,不僅提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並獲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大,被全球媒體認為本片是芬蘭十年來最棒的電影。
劇情講的是在二戰後,一名青年到了愛沙尼亞偏鄉去教書,真人真事的記錄了擊劍家恩德爾(Endel Nelis)的生平,他在二戰時因為國家被德軍佔領,與同學們被納粹徵召,不過後來逃兵存活下來,戰後國家改為由蘇聯統治,所以主角身處在一個矛盾的時代氛圍,為了生活下來而得不停變換自己的身份。
這部電影跟東方武術大師如霍元甲、葉問、蘇乞兒……等等不同,導演沒有刻意神話擊劍這項運動,或是主角的實力,而是更想讓觀眾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
成年人男性幾乎都因著大戰死去了或下落不明,所以當男主角開始教授擊劍的時候,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小孩子的希望,不分男女努力的學習,希望脫離現在貧乏、無趣的生活。
擊劍大師
(影像紀錄上恩德爾指導學生的照片)

後來孩子們提議要到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參與全國的擊劍賽事,這讓恩德爾相當地困惱,因為一旦到首都去,許多追緝他的密探就在那裡等著,另外校長也對他的身份起疑,所以對恩德爾進行了深入地調查,此行簡直是自投羅網。
不過就像耶穌要上耶路撒冷一般,人性的角度看來應該要想辦法能隱藏多久就躲下去,或是丟下孩子們躲到更遠的地方去,但是他選擇了走該走的路,競賽最後雖然孩子們取得了冠軍,不過恩德爾也隨即的被埋伏在一旁的軍方帶走,直到1953年史達林死(約莫一年多)後才被釋放。一部分是展現了恩德爾對孩子的愛,另一個是他對於命運的無懼,完全無法預測在那裡會遭受到什麼對待。
讓人值得思考角度有好幾個,換成是孩子的立場來說,如果更成熟、更有能力的話,想必能夠挺身而出守護自己的老師吧,然而老師總是成為了實踐最多、教導最多、承受最多的人。孩子只想著:「老師怎麼能在我們比賽時亂跑呢?要關注比賽、為我們指導才行啊!」
那是個「很難說清楚」的複雜年代,甚至很多事情「不需要清楚」就能夠抓人,因此劇情雖然平鋪直敘,但不斷的讓觀眾進入影片的思維裡。
擊劍大師
片中活躍的女孩瑪塔(電影海報上那位)個子很小,她本來想學芭蕾舞,可是鎮上根本沒有這樣的師資,意外發現恩德爾一人練習擊劍(其實剛受了委屈想透過劍術來發洩),積極要求下才促成擊劍俱樂部的產生,在決賽中她臨時替補上場,對上了在預賽時就相當出色的高大男孩,大概是145cm對上170cm的感覺。

“人們普遍以為擊劍就是刺來刺去而已,還會受傷,
事實不然,擊劍最重要的是要有精確的距離感。"

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一個蹬步刺中對手,讓他們順利地贏得了比賽。這並非一個讓人頻頻落淚的電影,因為擊劍俱樂部只是該個時代的縮影,在故事之外有太多令人無語的慘案了,擊劍成為了孩子們的希望,恩德爾也是如此,在對的時機大膽地跨出了那步,導演巧妙地反覆使用幾個場境但是搭配不同天氣,象徵恩德爾的心境,這是個很棒的手法引導讀者置身在主角的心情裡(可以關注在本片最後有個擁抱的鏡頭,在左上角出現了全片唯一的藍天,只有一個小小的三角形)。

“要辛苦地前進,才不會回頭再走辛苦走過來的路。"——Jung Myung Seok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恩德爾帶領的方式並不是有充滿要領、慈愛的那型,他總是強調核心精神、專注等抽象的概念反覆地修正動作,器皿不足的話沒下定決心跟到底,想必是相當不容易,不過看到他細心地一對一調整每個人的姿勢時,也想到我有這麼一位恩師在帶領自己,真心感謝,倘若各位遇到了人生的真導師,也毫無迷戀地學習看看吧。

附上預告片:

[心得][閱讀]上帝的忍者學校與小雀鳥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其實我沒有在幫張文亮老師賣書的意思,也沒有拿校園書坊的錢,只是在圖書館看到,所以當初是兩本書一起借的,光是書名就引起我很大的共鳴,甚至我連簡介都沒有看就知道內容會寫什麼。因為在這之前我也時常覺得自己是神所使用的忍者,為了在生活中達成 神的期盼,所以困難、辛苦、各式各樣的事情都與神經歷,一同寫下故事。為了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在教會幫忙,回想自己的模樣時,想必也是逗樂了聖三位了。
想要就讀上帝的忍者學校的前提只有一個,就是你願意按照校長的教導來生活,不分身份貴賤、年紀、地區都可以去上學。

裏頭許多故事都讓我想到自己大一剛到教會學習時的模樣,真的相當的扎心,回想起了許多故事。張文亮老師的文筆很好,可以把許多抽象的觀念寫的簡單易懂,真的有一些當初我自己吱吱嗚嗚回答不出來問題,思考的疑問,短短兩句話就可以充分地說明耶。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就像忍者要具備各種技藝一般,具備聖經六十九卷經與三十個論可是行走人生大海必備的技能)

每一回都有一個首小詩或是引言,讀完之後搭配內文他自己的信仰故事,讓內容變得更有味道,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他在引言提到的一個自然界的小觀察。人們看到蚯蚓的時候覺得牠很了不起,願意把土吃進去,然後一整天不休息地鬆土,毛毛蟲不停地投資自己、成長,最後結繭,在逆境中蛻變成蝴蝶。不過呢?站在生物學的角度真的是如此嗎?對這些動物而言牠們只是「適性地」發揮本能來生活而已,所以蚯蚓不斷地從中攝取養分來生活,毛毛蟲則是吃東西來填飽肚子,然後時候到了變成蝴蝶按照蝴蝶的型態來生活,這裡頭並沒有什麼患難辛苦可言。
站在創造者的角度來說呢,這些生物只是按照「創造目的」來生活罷了,每個階段中唯有按照 神的期盼來生活。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對照作者自己本身,他大學聯考失利,第二年才勉強考取中原水利,反觀現在在台大任教,別人覺得他大翻盤、人生逆轉勝……等等,但對於高三剛接觸信仰的他以及到現在,他唯有在每個階段當中去做神期盼的事情而已,他在中原大學體會到,為了實踐 神的攝理,在這個階段中比起汲汲營營追求屬世的知識,更重要地是在信仰扎根,進一步也因為信仰的關係他找到了讀水利系的原動力,不僅在信仰上充實,也在課業上精進。

拉長時間來看,真的覺得自己過去太著眼於眼所能見的事物,所以無法以著 神全面的想法來綜觀人生,不過在資訊發達的現代,這是一個普遍我們都要面對的問題,很容易倚賴隨手google到的資訊,卻不願相信在眼前活生生的人,這是本很適合初接觸信仰,對於信仰失去實體感的人閱讀的書,特別是大學生,可以轉換自己的格局,就算是在教會中打掃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我自己在教會中就是負責週六晚上打掃聖殿的工作,對我來說是一件充滿意義的事情,一來是鄭明析牧師以前也總是成為在教會服侍的人,甚至在大雪的清晨提前到教會剷雪、開路,可以在過程中思想他的精神。另外也能透過打掃體會悔改的重要性,因為罪就像汙垢一般,每天都會產生,因此要時常地打掃、潔淨。
還有更多的時候,我也想著聖三位會來,弟兄姊妹們會過來而預備著,我們很容易把初上教會的新朋友視為珍貴,不過卻忽略了弟兄姊妹每個人都是主的寶貴愛人,透過打掃教會總是再次提醒我這件事情。
攝理教會竹東天主堂
(竹東天主堂)

以前教會還是排塑膠椅子的,我也曾經在感冒發燒的情況下,全身酸痛暈眩時到教會排椅子,想到牧師在清晨剷雪時解開了聖經一載二載半載的秘密,我更努力去做時,也在清晨中領受了龐大地恩惠,總結來說獻上服事的時候,讓我寫下許多一對一與天之間的獨特故事。

延伸閱讀:收塑膠椅的故事

[心得][閱讀]因為有愛,才有這個學系——林奈與生命科學系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今年給自己的默許是「一個月要讀一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是台大生命科學系的張文亮教授,本書收錄了十九個科系成立之初的故事,這要說明一下,這裡頭主要指的是某個人在他生活的時代中有提出一個教育制度、成立一個組織才被收錄進來。
所以這裡頭沒有數學、物理、化學、文學之類的,猜想是這些領域存在人類文明社會的時間長,舉數學來說在希臘時代就有類似學徒的制度,很難指出是某人在幾年幾月成立的。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生命科學系,我很驚訝,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從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觀察大自然。他最大貢獻在於提出了雙命名法,意即藉由「界門科目綱屬種」的屬名種名來為生物定學名,他閱讀創世紀後,思考為什麼亞當一看到一個物種就可以為其命名,認為其中是因為萬物當初被創造時就依循了某種法則,創世紀2章20節:
那人怎樣叫各樣的活物,那就是牠的名字。那人便給一切牲畜和空中飛鳥、野地走獸都起了名……

老鷹
對照利未記11章中,提到了藉由「腳蹄有沒有分瓣」、「吃東西有沒有反芻」、「身體上的翅膀、鱗片」、「用掌行走,或是四足在地上爬行」來分類,進一步提出了我們現在熟悉的分類法,例如偶蹄目、奇蹄目、反芻目、有鱗目、爬蟲類……等等。

並且針對「物」的概念下了定義,凡是有固定形體的存在皆為「物」,而有形體沒有生命的是「礦物界」、有生命沒有感性(feeling)的是「植物界」、有感知卻沒有理性的是「動物界」,在這之上兼具感性、理性、靈性的是「人」。雖然六百萬年前就發現原始人,但是林奈對於文明歷史中存在的人類下了個定義,真正的人類、智人(Homo sapiens)是「渴求永恆」的,因此對照上面的人,不難理解在我們現在人類社會的組成中,並不單純透過生理的結構就能解釋,而是在漫長歷史中,人們正尋找著一份永恆,為了填滿內心的渴望。

“自然科學的存在,不是只留在探討大自然的現象,還有一個更高的目的——認識創造大自然的 神。"——林奈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他曾經在取得醫學學位後展開一趟旅行,行經瑞典北方與野居的Sami種族一同生活,行遍高山做自然觀察,最後將當時的日記稱為「山谷旅程」,我自己覺得因為很親身的感受過大自然的多樣性、變遷,才讓他對於「信仰」、「科學」、「人生」有了嶄新層次的體會,跟幾乎一年到尾都是待在室內空間、靜式生活的我不同。
我缺乏這方面的生活歷練,所以對於他所闡述的文字、體會無法產生共鳴耶,這些生物的知識國中就學習過,但我只是理所當然地接受,從沒想過是如何歸納出這些法則,或者是:「天啊!竟然是依循這樣的法則來創造!」這裏「天啊」的感嘆可使用的真恰當。

風景
讓我想到總會長牧師在2015年10月7日的證道話語,若不是看了這本書,真是慚愧,自己對於當時的證道沒什麼體會耶,只是白白接受也沒思考。
“宇宙、地球和人等等, 神把一切存在物都創造得很神祕。
然而人們卻把這些神祕的事物視為普通,為什麼會這樣呢?
是因為不瞭解才會這樣。是因為想法層次很低才會這樣。
所以必須與 神成為一體。
如果想與 神成為一體,就要學習 神的想法。
因此,為了讓我們能透過學習來瞭解並實踐, 神才告訴我們。
為了讓我們能透過學習來瞭解並實踐,進而如同 神觀看一般,在同樣的水準上觀看並感受,藉此多領受、多享受,所以 神才告訴我們。"––2015/10/07證道話語 主題:要體會其<神祕>,然後喜悅、感謝並付出愛

風景
這次讓我深深感受到閱讀跟瀏覽網頁資訊的差異,閱讀可以自己沈澱地思考,同樣的文字可以聯想到許多其他的事物,也會在過程中進行思辨,但網路的節奏太快了,以致於幾個小時下來,我還不一定真的說得出剛才那段時間我都看了些什麼、吸收了什麼東西,希望這個一個月一本書的節奏可以維持下去。我的暖男室友真的是體會讀書必要性的人,就算忙到不行,還是會在上學前、深夜十一點回家時,利用一些時間讀書,累積下來因著閱讀很多內容的關係,某種程度上人生的歷練、對事情的感知能力都變強了,變得「更暖?」。

(小插曲:我時常跟他提起的笑話
單單對一個人付出、對一個人好叫做暖男,那你知道如果對許多人、所有人都好,叫做什麼嗎?

 

 

 

 

 

 

 

「中央空調,我們一起成為擁有這個稱號的男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