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訊息查證:從今天開始打臉長輩、遏止不實流言

真相搜查線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以前,長輩使用電腦上網的比率較低,新聞上傳出網路聊天室詐騙、假訊息,長輩都會以此為戒:「網路上的東西都是騙人的,要小心。」
但智慧型手機普及後,卻是長輩更常在家庭、全體交流的群組中轉貼各種不實的網路謠言,其中不少訊息是多年前已被證實是假消息的內容,因著社群軟體的發達而再次流行。 繼續閱讀 Line訊息查證:從今天開始打臉長輩、遏止不實流言

廣告

別被問題分化成仇人

對於我來說,問問題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光是從屏住呼吸,舉起手的那一個動作開始,就困難重重。
以前上學的時候,都會計算到底走到什麼樣的距離,才適合跟師長、教官、朋友打招呼.此外如何問一個好的問題,這可就更加困難,如果問了一個錯誤的問題,可能會換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到頭來一方面埋怨對方怎麼「留一手」,其實二方面是自己錯誤的呈現問題的事實,讓對方提供了完全不合宜地幫助.

廢死議題新竹
另外有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經過縝密設計的問題,不論是有心、無心,面對這樣問題時,讓人的想法不得不傾向一方,做出有偏頗的決定。高二那天台東縣的一個公投項目是:請問台東是否需要蓋高速公路?
當時的公投項目會決定著一筆數十億的款項是否要撥給台東縣政府。
這樣的問題惱人的地方就在於,當對方設計好問題,你又不得不回答時,就會做出相當偏頗的決定。
「哇!要給我們十億,又要做地方建設耶!」
但是換一個問題來問看看呢,請問給你們十億元,台東縣你們想要用來蓋高速公路嗎?
這樣的問題相當耐人尋味,我們已經沒有機會去修改那個命題,但是不是正是這些思慮縝密的「命題」,引導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錯誤的判斷呢?

第二個命題是關於廢死的議題,一次跟朋友們參與了一次體驗,分成支持與反對方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研討,或可以說是辯論。
最後雙陣營的十幾人,可以重新選擇一次自己的立場。在過程中發現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是,雖然被分成了兩邊,但同一邊人的立場確不盡相同。底下舉雙方陣營的一種說法為例,有一派人支持廢死,但是首要條件是要改成台灣的司法環境,讓正義可以更根本的落實.另一派的人反對廢死,因為台灣過往的經驗中,判決上有太多弊端、存在的冤獄.所以「現階段」不應該廢除死刑.
雖然身處不同的立場,但實際上兩種人支持的原則與想法是一致的,但在這議題中這樣的聲音被分成了兩派,抨擊對方的錯誤、言論的不完全。

在問題面前,如果不要單純地被別二分法誤導,除了要思考如何「抉擇」之外,還有有三個很棒的「分辨」訣竅。

第一,要思考整體,不要有遺漏的地方。
第二,要分辨好的和比較差的。
第三,要做出最終的判斷。

第一個原則是我最常犯的錯,我常常會用自己的立場來推測別人:這種商品不會有人買單吧!這種話術誰會相信!……等等。
所以在面對一個議題時,只是小小的思考,用自己得水準與格局來突推測.
儒家提出了五倫,分別是: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簡單來說這五倫就是所有「跟你有關係的人」,大家只要照顧好自己認識的人,應該就能達成理想社會吧!但回顧中國歷史,卻發現五倫的極端締造出了「家天下」,皇帝就是用他的五倫來統御整個中國,儒家思想成為了鞏固帝制的思想工具.

第二個是,雖然每個選擇都有優缺點,比起全盤否認,必須要選出最好的,進一步試著去解決缺點。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博物館型的男人,這種人就像博物館的一樣什麼都知道,善於分析,但一件事情都行不出來,往往呈現了事情原貌後,便不負責任地把抉擇權丟還給當事人,讓對方自己去傷腦筋。
一昧地呈現問題的本質,卻沒有試著去解決問題,在團隊中往往成為拖油瓶,甚至大大地影響整個團隊的決策力。

第三個是做到底,一旦抉擇了,能不能忠於自己的決定呢?
決定後,度過實踐的人生看看吧!
根本來說,還是因著行動的關係,所以解決問題的,經營此部落格三年的時間了,因著完成了第一次全程馬拉松,讓我想再次的敲打鍵盤,記錄下那次的感動,所以開始了在鍵盤上的馬拉松生活。雖著時間推移,你的訓練量總會有動盪、推移的時候,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這身軀,今天也奔跑在地球上。

攝理教會攝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