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勝於言語的奔跑人生:2019臺北超級馬拉松賽12小時跨夜組


這次參加了12小時的馬拉松比賽,光是要不要參加比賽,就考慮了一個月。
我翻閱了許多超馬選手的書籍,如陳彥博井上真悟關家良一,以及一些關於馬拉松訓練的書籍。
樂觀的人會說:「哎呀,反正跑不動就停下來休息啊,試試看吧!」 繼續閱讀 實踐勝於言語的奔跑人生:2019臺北超級馬拉松賽12小時跨夜組

廣告

生日__!在做事的過程中領受持續做到底的力量

每年我都會在生日時,規劃專屬於自己的慶祝方式。
今年本來也有一些計畫,但是後來發現生日當天人得在台北,加上有一些行程,沒辦法去執行原本的企劃。
2018年底,我讀了由資深、傑出的日本市民跑者(註1)關家良一先生著作的《放慢速度的勇氣》,他主力於24小時馬拉松,多次於東吳24小時馬拉松取的佳績,該校運動場的第二跑道便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繼續閱讀 生日__!在做事的過程中領受持續做到底的力量

[開箱][路跑]美津濃皇速3Mizuno Wave Emperor 3(評比Asics虎走)

這次入手的是皇速3代的路跑鞋(寬楦),路跑鞋跟一般慢跑鞋其實並沒有什麼嚴格的定義去區分,不過任何運動都是一樣,沒有人說沒有穿專門鞋子就無法從事該項運動。而路跑鞋是專門設計給在路跑比賽中想要取得好成績的選手而設計的(全馬成績2:30~3:00)。因此,與一般的慢跑鞋相比,路跑鞋通常會選用較輕且同樣具有緩衝效果的材質作為鞋底,而這樣的材質往往比較容易磨損,當然保護性自然不會像慢跑鞋那麼好,因此要長時間著路跑鞋跑步,對於跑者自身的肌力也相當的要求。

繼續閱讀 [開箱][路跑]美津濃皇速3Mizuno Wave Emperor 3(評比Asics虎走)

[經驗分享][資訊]該怎麼挑亞瑟士的跑步鞋(2017年追加)

亞瑟士新科技
我很喜歡亞瑟士今年的標語:Don’t Run, Fly!
“如同參加百米賽跑一般,不要用走的,用跑的吧!<用跑的來生活的人>會跑得更多,也會知道什麼是「盡最大努力來奔跑的生活」。"——Jung Myung Seok

閱讀此文要先知道的事:
如果你對購買亞瑟士的跑步鞋有興趣,建議從上一篇讀起:該怎麼挑亞瑟士的跑步鞋
這一篇主要介紹在近幾年亞瑟士更新的跑鞋技術,適合對於運動科技有興趣、或是對於在研究如何提升長跑比賽表現的人閱讀。本篇只討論亞瑟士的「跑鞋」,不涉及其他運動類型的鞋款。 繼續閱讀 [經驗分享][資訊]該怎麼挑亞瑟士的跑步鞋(2017年追加)

[經驗分享]亞瑟士3D足測(動態+靜態):了解你的足部特徵


閱讀此文要先知道的事:
1.這是由運動品牌亞瑟士提供的「足型測量」服務,它只會從自家的鞋款推薦鞋子,這並不代表其他品牌、其他的鞋子不適合你。
2.市面上的鞋款樣式有限,服務專員僅是針對腳步的狀況,從「現成的產品」中挑選出「較適合的」款式,不代表這雙鞋子百分之百適合你。
繼續閱讀 [經驗分享]亞瑟士3D足測(動態+靜態):了解你的足部特徵

馬拉松教我的事:奔跑到底的人生


馬拉松常常給人一種印象,從開始到結束都用同一種方式不停地去做,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去抵達終點。
觀賞這個運動時,很自然會產生這種想法,也會想:「有必要這樣折磨自己嗎?」

但實際為了比賽預備,參加比賽的過程中會發現,馬拉松比起作為一種運動競技,更像是一種跑者「自我了解的過程」。
要如何設計符合自己狀況的訓練,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休息中累積戰力。
以及在比賽時,如何針對每個當下的狀況做出飲食、跑步節奏的調整。在剛開始接觸比賽時,我覺得靠近終點的最後十公里是最困難的,必須要預想到最後的狀況,從一開始就好好的預備體力、分配跑速。
抵達終點時有時會心想:「保留太多體力了!」
有時又覺得:「一開始跑太快了,最後跑得太吃緊。」

度過人生也是這樣,到底要花費多少的體力、時間去完成目標,不該總是跟別人比較,而是看著自己的狀況,一步步前進。
有些人可以不眠不休的連續工作上四十八小時,有些人則是一天投資兩三個小時,但可以持續地耕耘上半年。
一邊前進的過程中,要一邊檢視自己內心、身體的狀況,一邊調整方向。

虎走
按照如何設定目標,會決定你度過什麼樣的生活。
“<設定目的再行動的人>是「專家」。
假設都有在運動,<每天跑一千公尺、普普通通地運動的人>只能維持健康的現狀。

然而<以比賽為目的來運動的人>,
會明確地設定<時間>,
然後按照那時間每天專門跑步並進行其他運動,為了達成目的而與自己爭戰並且持之以恆地行動。"~~Jung Myung Seok

而馬拉松教導了我,在所設定的這個目標之上,如何一步步地前進,從練習到比賽、從不可能到可能。
從小自己就是個運動門外漢,學習跑步的過程中,不僅得到了健康、精神的鍛鍊,也找到了專屬於運動的喜悅。
不論你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別意識別人的想法、別意識眼前的困難,按照所設定的目標去行動時,會產生前所未有的信念、決心,以及為了完成目標而來的「懇切」。

你有什麼夢想嗎?
如果沒有夢想的話,就找一個,並為了追逐夢想而生活看看吧!
在高中遇到了自己的啟蒙導師吳百騏老師,但實際上是從大學才開始跑馬拉松。
大學時在教會當中聽到鄭明析牧師分享的話語,以及他如何造就自己人生的故事,也從中得到了很多的啟發,不禁也讓我思考,我的身軀、我的青春應該要投資時間在什麼樣的事物上呢?
1.我要成為很有價值的人
2.我要去做很有價值的事情
3.我要幫助別人成為很有價值的人

馬拉松,成為了我做出的改變之一。
人生嘛,要奔跑到底的話,就應該學習如何奔跑,並且持續地行動吧!

馬拉松人生
“<設定目的再行動的人>是「專家」。
<設定目的再想盡辦法完成的人>
是「度過上等層級生活的人」。因此一定會做到。"

別被問題分化成仇人

對於我來說,問問題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光是從屏住呼吸,舉起手的那一個動作開始,就困難重重。
以前上學的時候,都會計算到底走到什麼樣的距離,才適合跟師長、教官、朋友打招呼.此外如何問一個好的問題,這可就更加困難,如果問了一個錯誤的問題,可能會換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到頭來一方面埋怨對方怎麼「留一手」,其實二方面是自己錯誤的呈現問題的事實,讓對方提供了完全不合宜地幫助.

廢死議題新竹
另外有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經過縝密設計的問題,不論是有心、無心,面對這樣問題時,讓人的想法不得不傾向一方,做出有偏頗的決定。高二那天台東縣的一個公投項目是:請問台東是否需要蓋高速公路?
當時的公投項目會決定著一筆數十億的款項是否要撥給台東縣政府。
這樣的問題惱人的地方就在於,當對方設計好問題,你又不得不回答時,就會做出相當偏頗的決定。
「哇!要給我們十億,又要做地方建設耶!」
但是換一個問題來問看看呢,請問給你們十億元,台東縣你們想要用來蓋高速公路嗎?
這樣的問題相當耐人尋味,我們已經沒有機會去修改那個命題,但是不是正是這些思慮縝密的「命題」,引導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錯誤的判斷呢?

第二個命題是關於廢死的議題,一次跟朋友們參與了一次體驗,分成支持與反對方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研討,或可以說是辯論。
最後雙陣營的十幾人,可以重新選擇一次自己的立場。在過程中發現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是,雖然被分成了兩邊,但同一邊人的立場確不盡相同。底下舉雙方陣營的一種說法為例,有一派人支持廢死,但是首要條件是要改成台灣的司法環境,讓正義可以更根本的落實.另一派的人反對廢死,因為台灣過往的經驗中,判決上有太多弊端、存在的冤獄.所以「現階段」不應該廢除死刑.
雖然身處不同的立場,但實際上兩種人支持的原則與想法是一致的,但在這議題中這樣的聲音被分成了兩派,抨擊對方的錯誤、言論的不完全。

在問題面前,如果不要單純地被別二分法誤導,除了要思考如何「抉擇」之外,還有有三個很棒的「分辨」訣竅。

第一,要思考整體,不要有遺漏的地方。
第二,要分辨好的和比較差的。
第三,要做出最終的判斷。

第一個原則是我最常犯的錯,我常常會用自己的立場來推測別人:這種商品不會有人買單吧!這種話術誰會相信!……等等。
所以在面對一個議題時,只是小小的思考,用自己得水準與格局來突推測.
儒家提出了五倫,分別是: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簡單來說這五倫就是所有「跟你有關係的人」,大家只要照顧好自己認識的人,應該就能達成理想社會吧!但回顧中國歷史,卻發現五倫的極端締造出了「家天下」,皇帝就是用他的五倫來統御整個中國,儒家思想成為了鞏固帝制的思想工具.

第二個是,雖然每個選擇都有優缺點,比起全盤否認,必須要選出最好的,進一步試著去解決缺點。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博物館型的男人,這種人就像博物館的一樣什麼都知道,善於分析,但一件事情都行不出來,往往呈現了事情原貌後,便不負責任地把抉擇權丟還給當事人,讓對方自己去傷腦筋。
一昧地呈現問題的本質,卻沒有試著去解決問題,在團隊中往往成為拖油瓶,甚至大大地影響整個團隊的決策力。

第三個是做到底,一旦抉擇了,能不能忠於自己的決定呢?
決定後,度過實踐的人生看看吧!
根本來說,還是因著行動的關係,所以解決問題的,經營此部落格三年的時間了,因著完成了第一次全程馬拉松,讓我想再次的敲打鍵盤,記錄下那次的感動,所以開始了在鍵盤上的馬拉松生活。雖著時間推移,你的訓練量總會有動盪、推移的時候,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這身軀,今天也奔跑在地球上。

攝理教會攝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