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理教我的事16~最優先的投資

歷史的教育來自於人們永遠學不會歷史的教育
「攝理」原為安排、治理的意思,引申為天的旨意
透過閱讀聖經,不光是了解歷史,更是了解在這時代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

繼續閱讀 攝理教我的事16~最優先的投資

先相信再學習 神的思想吧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以前總認為,要學習才會相信,因此在表達一個新的概念、想法時,總會心想:「對方能夠接受嗎?」
為了教導,而過度繁複的說明,但今天一番話改變了我的想法。

“應該要先相信再學習才行。"

聽到這番話後,肯定有人會說:「我怎麼知道你說的是對的呢?如果投資下去,會不會到最後我一無所有呢?」
但進一步思考的時候,如果今天站立在不相信、不接受的立場上,根本無法好好的學習。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在接觸新的科技時,打從一開始就否定,也處處質疑,根本連吸收對方想傳達的內容都沒有辦法。

影片:1999年街訪,路人被問「你有沒有手機」時的反應

看到這個影片,想必令人十分震驚吧,不相信新的科技對我們帶來的改變。幾年前自己剛進入大學時,我也覺得自己不需要使用智慧型手機,那可是相當有自信地的說法,看了許多關於智慧型手機的介紹後,認為「它」無法提升我的生活,在當時來說的確是沒錯,那時臉書上還充斥著各種小遊戲、聊天軟體也不夠普及,就算申辦帳號,也沒有可以發送訊息的對象。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世上的偉人、聖哲真了不起,在他們的時代當中,一個又一個嶄新的思想萌生出來,那更關鍵的是什麼呢?
必須要有能幫忙傳遞那些想法的「信徒」們,願意相信那思想的使徒,耶穌的時代中僅傳達了三年半的內容,但最後是弟子們將新約的話語傳達到了世界地極,到了今天許多人未曾接觸過基督教,仍知道基督教以及在十字架上犧牲的耶穌基督。弟子們比起要「證明」耶穌,他們很大膽地說出:「耶穌基督是救世主。」的內容

「講出事實、對的事情,難道需要質疑嗎?」確實地告訴對方:「事情是這樣子的……,你來學習吧。」
聽的人應該要改變接受訊息的態度才行,其實真正能讓你相信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主,你能改變我的人生嗎?」

一件事情再好、對自己有益處,譬如飲食、健身,自己若沒有站在相信的立場上,按照那模式來學習、實踐,永遠都無法驗證其真實性。那麼信仰也是如此,主得確能改變你的人生。這改變,並非像只是有為你禱告後,病就痊癒而已。比起疾病,最難改變的是人的想法、個性,人是駕駛著名為自己的這車來生活的,如果你可以改變自己的駕駛模式、航向,那麽祝福的人生就會伴隨而來。
在成功方面,有兩個常見的謬誤:
1.錯誤的認知成功:明明是祝福,卻錯誤的認知那事物的價值
2.自已沒有具備條件:明明是絕佳的工作、明明是經濟的祝福,但自己沒有具備實力,所以無法好好使用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持續的學習後,最後的階段是什麼呢?
可能是一次結束,因為你發現那不是自己要的東西了。另外一個可能性是「確信」,遇見主之後,學習到底,最後「確實相信」了,那麼你才足以稱為一個信仰者。這個學習的過程是為了瞭解主,同時也為了瞭解自己,那不是一個公式推導的過程,而是要讓信仰的益處真正去到你身上,一旦具備了主的個性、思想,那麼在生活中、做出抉擇時,你自己就能夠按照主的期待走上最好的路。

你還猶豫不決嗎?
相信後,趕快來學習吧,希望在末端、祝福在末端,在盡頭見面吧!
雖然有荊棘叢,但你若願意走過,你就會看見嶄新的自己。
「如同精子與卵子結合,因為你的實踐與主的條件相遇,這樣才會誕生新生命。」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在認識 神之後,才發現原來這也是一次奮力相愛的故事,以及美好的姻緣。

廣告

數位VS類比人生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數位的系統,例如電腦:由0跟1結合而成的,本身是非連續的數列排列而成的。
類比則像是自然界中聽到的聲音、光,本身是連續性的。
在數位時代的優勢是,透過數位式的處理,可以更彈性的來調整所錄製的聲音,例如將每秒切成44100格,然後把裡面的每一格中的雜訊去除。
以前的映像管電視、黑膠唱片、卡帶式錄音帶則是用類比式來呈現資訊,如:電台往前轉、往後轉,電視頻道之間的切換。
數位時代,會看到電視機頻道間切換會停頓一下,會先將目前的頻道訊號斷掉,然後重新偵測新的頻道再由新的頻道傳送訊號過來。
資訊量越來越龐大的時代,數位得確提供給我們更好的資訊傳輸品質,能追求更好的音質、影像。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不過什麼是數位式的人生呢? 繼續閱讀 數位VS類比人生

我與教授的面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實用分享:工程領域研究所找教授全攻略
為了找指導教授的事情,這周去找了教授面談,其實聊了蠻多的
比起知道教授的研究熱不熱門、出路如何,我比較專注在教授栽培學生的理念上
因此教授也分享了自己求學、做研究的經驗,以及針對目前台灣的一些問題,做了許多分享與建議
做研究和大學部的時候做專題很不一樣,做專題只要有一點點創意,把本來已經會的東西做一點變化,就能夠得到不錯的成果,但是做研究不同,你必須要研究出別人沒有、比別人還要好的東西。
繼續閱讀 我與教授的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