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永不屈服Unbroken]堅持到底,就有希望

永不屈服
這是安潔莉娜(Angelina Jolie)執導的第二部電影,對於喜愛聲光特效、戰爭暴力的觀眾來說,這會是一部令人感到枯燥、難熬的作品。但對於稍微熟悉電影拍攝技法、鏡頭語言的人來說,這是一部拍充滿隱喻、鏡頭美學的作品。 繼續閱讀 電影[永不屈服Unbroken]堅持到底,就有希望

廣告

[一聽再聽]不要放棄Aka pisawad (阿美族語版)《太陽的孩子》電影主題曲

一個人在通勤、獨自思考時,戴著耳機尋找一個依靠或者是氛圍,在急速的網路世界中,這些歌使我們放下手邊的工作、生活中的煩惱,只想讀讀它的歌詞,然後裝載著力量、方向、感動,繼續一次剛強壯膽的行軍。

繼續閱讀 [一聽再聽]不要放棄Aka pisawad (阿美族語版)《太陽的孩子》電影主題曲

電影[擊劍大師The Fencer]交託給你的人生導師

擊劍大師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導演卡拉斯哈洛(Klaus Haro)的電影,上一部是「給雅各神父的信(Letters to Father Jacob)」,春假放映商真的引進很多商業片,不過本片的成就吸引了我,不僅提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並獲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大,被全球媒體認為本片是芬蘭十年來最棒的電影。
劇情講的是在二戰後,一名青年到了愛沙尼亞偏鄉去教書,真人真事的記錄了擊劍家恩德爾(Endel Nelis)的生平,他在二戰時因為國家被德軍佔領,與同學們被納粹徵召,不過後來逃兵存活下來,戰後國家改為由蘇聯統治,所以主角身處在一個矛盾的時代氛圍,為了生活下來而得不停變換自己的身份。
這部電影跟東方武術大師如霍元甲、葉問、蘇乞兒……等等不同,導演沒有刻意神話擊劍這項運動,或是主角的實力,而是更想讓觀眾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
成年人男性幾乎都因著大戰死去了或下落不明,所以當男主角開始教授擊劍的時候,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小孩子的希望,不分男女努力的學習,希望脫離現在貧乏、無趣的生活。
擊劍大師
(影像紀錄上恩德爾指導學生的照片)

後來孩子們提議要到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參與全國的擊劍賽事,這讓恩德爾相當地困惱,因為一旦到首都去,許多追緝他的密探就在那裡等著,另外校長也對他的身份起疑,所以對恩德爾進行了深入地調查,此行簡直是自投羅網。
不過就像耶穌要上耶路撒冷一般,人性的角度看來應該要想辦法能隱藏多久就躲下去,或是丟下孩子們躲到更遠的地方去,但是他選擇了走該走的路,競賽最後雖然孩子們取得了冠軍,不過恩德爾也隨即的被埋伏在一旁的軍方帶走,直到1953年史達林死(約莫一年多)後才被釋放。一部分是展現了恩德爾對孩子的愛,另一個是他對於命運的無懼,完全無法預測在那裡會遭受到什麼對待。
讓人值得思考角度有好幾個,換成是孩子的立場來說,如果更成熟、更有能力的話,想必能夠挺身而出守護自己的老師吧,然而老師總是成為了實踐最多、教導最多、承受最多的人。孩子只想著:「老師怎麼能在我們比賽時亂跑呢?要關注比賽、為我們指導才行啊!」
那是個「很難說清楚」的複雜年代,甚至很多事情「不需要清楚」就能夠抓人,因此劇情雖然平鋪直敘,但不斷的讓觀眾進入影片的思維裡。
擊劍大師
片中活躍的女孩瑪塔(電影海報上那位)個子很小,她本來想學芭蕾舞,可是鎮上根本沒有這樣的師資,意外發現恩德爾一人練習擊劍(其實剛受了委屈想透過劍術來發洩),積極要求下才促成擊劍俱樂部的產生,在決賽中她臨時替補上場,對上了在預賽時就相當出色的高大男孩,大概是145cm對上170cm的感覺。

“人們普遍以為擊劍就是刺來刺去而已,還會受傷,
事實不然,擊劍最重要的是要有精確的距離感。"

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一個蹬步刺中對手,讓他們順利地贏得了比賽。這並非一個讓人頻頻落淚的電影,因為擊劍俱樂部只是該個時代的縮影,在故事之外有太多令人無語的慘案了,擊劍成為了孩子們的希望,恩德爾也是如此,在對的時機大膽地跨出了那步,導演巧妙地反覆使用幾個場境但是搭配不同天氣,象徵恩德爾的心境,這是個很棒的手法引導讀者置身在主角的心情裡(可以關注在本片最後有個擁抱的鏡頭,在左上角出現了全片唯一的藍天,只有一個小小的三角形)。

“要辛苦地前進,才不會回頭再走辛苦走過來的路。"——Jung Myung Seok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恩德爾帶領的方式並不是有充滿要領、慈愛的那型,他總是強調核心精神、專注等抽象的概念反覆地修正動作,器皿不足的話沒下定決心跟到底,想必是相當不容易,不過看到他細心地一對一調整每個人的姿勢時,也想到我有這麼一位恩師在帶領自己,真心感謝,倘若各位遇到了人生的真導師,也毫無迷戀地學習看看吧。

附上預告片:

[影片]想寫的信寫在氣球上(金士頓&偉大的少年)

金士頓
從2013年開始,金士頓每年都會拍攝一部形象紀錄片,今年有什麼不一樣呢? 繼續閱讀 [影片]想寫的信寫在氣球上(金士頓&偉大的少年)

[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達成「未來」的盼望

回到未來
今天是2015年10月21日,我迎接到「未來」了,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中記錄了男主角去到2015年10月21日的所見所聞,然而對於活在這個時間點上的我們來說,什麼才是未來呢? 繼續閱讀 [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達成「未來」的盼望

電影[太陽的孩子Wawa No Cidal]願每一個人都能在太陽下生活

太陽的孩子
太陽的孩子電影粉絲頁
會從劇本編寫的角度去分享這部作品,這部作品是參考自其中一位導演勒嘎·舒米的媽媽舒米.如妮的模型去編寫的,在電影中段的時候單親媽媽Panay透過一個教授給的機會,能夠有幾分鐘的時間說明關於復育梯田的計畫,她說她的名字Panay意思是美麗、豐收的稻穗,仔細觀察在片中有明確點出族名的角色,其實除了媽媽之外就是兩個孩子Nakaw和Sera,去查了電影中出現的幾個名詞,發現了不少導演的巧思。 繼續閱讀 電影[太陽的孩子Wawa No Cidal]願每一個人都能在太陽下生活

電影[來自星星的傻瓜pk]我認為上帝有兩個

來自星星的傻瓜pk
上次在寫「心中的小星星」影評時,就有看到阿米爾.罕在去年年底有這部作品「來自星星的傻瓜pk」,不僅破了導演個人的紀錄,更是成為史上第一部在全球得到超過一億美元票房的印度電影。
結果週末工作的時候,搭當的平面設計師說她要早退跟朋友去看電影,我這才知道原來這部電影正在台灣的院線放映。 繼續閱讀 電影[來自星星的傻瓜pk]我認為上帝有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