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覺得效率很重要,自己去做的話,就可以省去溝通、不用配合別人的節奏。
畢業的時候,學校一直提倡:
同行致遠
一起走可以走得更遠,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光是為了讓大家一起走,要花的努力真的是超乎想像。
並不是義務、責任感,對方就一定要幫助你。
(每次台中高鐵的經驗都非常的趕,像在拍警匪片似的緊張,火車站出來銜接高鐵,有一段很長的商店街,好似深不見底,五六分鐘的換乘,讓人腎上腺素大量分泌)
在教會的經營上,因為彼此沒有利益關係,大家可以自在地相處。反之,要讓大家為了共同目標來努力是更加的不容易。
這次連假,為了跟在疫情期間,一起在網路上合作的弟兄姊妹見面。畢竟常常抱怨說,許多人為了推動事情,都忽略了同工者的感受,總不能自己也變成那種只在乎結果的指導者吧。
最終安排了這次新竹、高雄、彰化、員林、台中、清水的行程,難得連假,所以自己也把握機會回台南一趟。
不論怎麼安排,都得南北反覆跑來跑去,一直改變交通工具,每項行程參與的人員也都不太一樣。我自己一度都覺得:好麻煩喔,乾脆不要參加好了。人之所以覺得不順利,往往是因為事情發展跟自己想的不一樣。但是跟自己想的不一樣,並不代表會不順利。
在三天的時間中,許多人都只有一頓飯的時間可以見面,有些則只能簡單的寒暄。到底在這麼短的時間中,我可以做些什麼呢?
每一天早上我都焦慮地思考這件事。
甚至在連假結束之後,我也反思著:做得對?做得好嗎?不知道該如何為這趟旅程打分數
(Get cha,一間2018年底開幕的複合型青旅與酒吧,四百多元非常便宜,唯一小缺點是床只有180公分,導致我總是有3公分落在床墊外)
想起去年底,一位長輩跟我們分享,過去他總是容易抱怨現況、指責別人沒做好,但最近他總是優先思考,自己有沒有為了解決問題、讓整體更好而「改變」呢?如果自己沒有改變,要如何要求別人「改變」呢?
如果說要傳福音給別人、帶給別人喜悅與幸福,你自己要先度過喜悅與幸福的生活才行。
當你真度過真實幸福的生活,別人也會因為嚮往這種生活而聚攏過來的。
如果希望別人對自己付出愛,你自己要先付出愛才行啊。
(台中神岡紙博館,參觀免費,會提供簡單的5秒摺紙,這次拿到小恐龍)
於是……
端午連假,我們做了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