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分享:工程領域研究所找教授全攻略
為了找指導教授的事情,這周去找了教授面談,其實聊了蠻多的
比起知道教授的研究熱不熱門、出路如何,我比較專注在教授栽培學生的理念上
因此教授也分享了自己求學、做研究的經驗,以及針對目前台灣的一些問題,做了許多分享與建議
做研究和大學部的時候做專題很不一樣,做專題只要有一點點創意,把本來已經會的東西做一點變化,就能夠得到不錯的成果,但是做研究不同,你必須要研究出別人沒有、比別人還要好的東西。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怎麼在碩士班兩年當中做到這件事情呢?
很不可思議吧,實際上是只要在第一年好好的修課,並且閱讀看看在自己的那領域的論文,咀嚼其他人思考的脈絡、研究的順序,二年級選擇一個題目去做看看,這是很痛苦的,過程中忐忑不安、充滿了不確定性,花一整年最後無法完成也不是什麼羞恥的事情,如果每個研究都能按照所定的計劃來成就,那麼人類的文明今天可不止發展到現在的樣子而已。
一開始技術不純熟的時候,遇到挑戰、事情的時候,人們都會習慣「縮一下」
“我做得到嗎?天啊怎麼是我!我不行的啦!"
但是如果持續的學習、造就成長後,遭遇到全新的事物時,則會很有自信感的說
“好的,沒問題,請讓我看一下"
高中以前,老師塞給你東西、逼你念,大學老師塞給你東西,你自己主動念,研究所之後沒有人會再塞東西給你了,你自己得想辦法找看看:有什麼相關的論文、資料,光這部分就是一大難題,更不用說後續的消化。
研究所必須要學到「探索全新事物」的能力,你未來不一定會做跟研究所研究相關的內容,甚至是通常都不太可能一樣,畢竟要剛好有那樣的職缺才行、自己也同時具備對方要的資歷、實力。
不要想得太難,當你親自經歷的時候,兩年下來你就會發現自己能力的提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
聽到這個部分的時候,自己真的蠻有同感的,每次剪輯影片、攝影、活動企劃時,這對我來說每一次的工作內容,都是全新的挑戰,當領受這挑戰的時候,內心總是充滿了無限的負擔:我不行啦!為什麼是我!你們這些人不負責任!沒有人可以幫助我耶,怎麼辦。
我真的就是那種習慣無條件的都要先「縮一下」,嘴巴上也會嘟嚷著一些抱怨的話、負面想法
唯有真正的瞭解、具備能力的人,才有辦法大聲的聲說話:沒有錯,就是那個樣子
“我確實經歷後,可以告訴你就是這樣子沒錯。"
度過生活的時候,對於未來、不確定的事物人們容易感到迷惘,但很重要的是,必須要找到能指導自己生活的指導者,因為他走過那段路的關係,所以講出來的話總是感同身受,並且一路上也能夠驗證。
“要全力以赴反覆地做,藉此學習–>提升層次–>達成旨意。"——Jung Myung Seok
深有同感耶
對於未知的部份的確懷抱著不安
但是不斷摸索的過程
最後完成時頗有成就感的說^^
如果造就後具備實力,實踐起來就會有自信的展現出來
了解真的會產生很大的力量!
恩,瞭解後看待事物的態度也不一樣了
關於"教授",這只能說是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地球生物之一……
XDDD,這說法好有趣,但為何會這麼說呢?
要經歷過才能體會,教授真的是在一個領域到當中實踐到極致的人
個性、作息、思考方式也都是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