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開發、點綴的月明洞自然聖殿裡,有許多松樹座落於石頭之間,也有松樹夾道歡迎人們的山行路步道。
這些帥氣、挺立、別具特色的松樹是從哪裡來的呢?除了購買、他人贈與的松樹之外,距離月明洞十分鐘車程的地方,有一個養樹林,這裡的土壤非常的肥沃,適合樹木的成長。因此嬌小的樹苗會先在這裡栽培,未來需要時再移植到月明洞去。大多都是松樹,按照大小分成一區一區的,此外也有一些春夏兩季會開花的植物。
這次參與的工作是移植小型的松樹(外型如同成人雙臂張開的大小),因為松樹越長越大,原本種植的距離顯得太密集,必須比照另外一區的大松樹,每間隔一個把它挖開來,往旁邊的空地移動,讓松樹擁有更大的生長空間。
第一階段:依照松樹的大小,挖取半徑為一個手臂長的圓形,垂直向下三十公分。要挖得寬一點,讓人也可以站在下面,否則彎著腰長時間的工作身體會吃不消。身體重心要壓低,從平地往下挖的關係,腰部大多時間都是往下彎,適當地休息很重要。
第二階段:在底部挖出子彈的形狀,並修剪掉突出的細根。松樹底下的土壤是要一起移植過去的土,修成子彈形狀是為了讓移植的過程中,土壤不要流失太多。另外,往內挖的份量要適當,挖太多的話,松樹會直接倒下,如果是移植更大的松樹的話,很可能會壓傷人。
第三階段:綁上麻布與繃帶,要綁得相當的緊實,且要注意麻繩與繃帶不可以綁到松樹的樹幹。從側邊看繃帶彼此平行約一個掌寬。這個階段非常考驗前兩個階段有沒有做好。子彈形狀挖的不好,就會發現麻布無法完全包覆土壤,到時候吊車一拉起來,土壤很容易流失掉導致移植失敗。



【流程影片】
這真的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七八個人忙了一天,平均一個小時才能完成一棵樹。過程中雖然聽了幾次解說與示範,但實際去做的時候,又有很多細節要注意。一開始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為什麼要這樣子分階段的移植,小松樹變成中松樹做一次、變大松樹做一次、未來要種植到造景時再移一次,一開始就安排好間隔來生長,誰也不犯著誰。
接近中午時,帶隊的負責人便跟我們說明這個部分,一開始買來時松樹的數量非常多,所以在有限的空間中去栽培,更成長時如果不移植,就會彼此碰撞、影響到生長。所以把長得較大的松樹移植到另外一區去生長。我們跟人相處、在教會中也是如此,一開始生活在一起,更成長後如果繼續相處,就不得不產生碰撞。沒有人永遠都待在同一個位置,成長後就會去到屬於各自的位置上去,在適合的位置上讓人觀賞、使人因著看到成長後的樣式而讚嘆。
因此固然移植很麻煩,但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要更好地成長的關係,所以必須移植。
很感謝聽到這樣的說明,移植時雖然有很多的不方便,甚至得剪去許多的根與樹枝,但為了要更大地成長的緣故,必須要做出改變。任誰都希望改變得更好,可是當本人實際經歷的時候,我們選擇抱怨、發怒,還是流下希望的汗水來前進呢?
難怪鄭明析牧師會寫《松樹》這首歌,歌詞提到:
“青翠又常綠的松樹啊
我很喜歡 很喜歡你
我願能像你
以著青翠想法來學習 來修造
我願以著 美麗的愛 來成為巨木"
今天松樹教了我寶貴的一課。